
中国的白酒行业从2012年至今已经有三年的调整时间,这三年里,无论是酒企还是经销商层面,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行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。
第一,行业进入中低速增长期,对于这一点,行业人士都是普遍认可的,而且酒企对于这个特殊时期,也表现出了十分积极的态度。十年的时间,中国白酒处在超常规的、不符合经济规律的特殊发展时期,每年的增长都是30%~40%,非常规的发展,不符合一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规律,现在整体上行业转入个位数增长的发展时期。在这个调整期间,行业保持了稳定和增长,虽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,但是行业没有衰败下去,白酒产业现在的状态下,社会存在和社会价值依然得到了认可。现在50~300元/瓶的酒成为大众消费的主流产品,白酒行业回归到调整之前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不可能了。今年卜8月我国白酒的累积产量是809万千升,同比增长82%,销售收入(按工业口系统统计)为3390多亿元,同比增长6.49%,利润458多亿元,同比增长6.85%,税金340多亿元,同比增长5.52%。高端价位消费受到了抑制,但是老百姓消费、商务消费却没有降低,维持了比较好的、和社会相适应的价格区间:所以效益的增长高于量的增长。白酒行业已经转变为相对稳定、持续、健康的发展模式。
第二,酒企的增长方式从单一的传统型增长向“创新性增长+传统型增长”的方向转变,化解当前困难的办法就是创新。如何满足消费者细分需求将成为今后白酒行业的主要竞争方向,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技术应用和创新,将成为白酒企业在品牌和渠道方面创新的重要方向。
第三,白酒消费的人口红利在减少,红酒、预调酒以及新兴起来的其他一些品类,作为白酒的替代品,它们的销量正在上升,而作为烈性酒,白酒在酒类饮品的整体比例中会有所下降,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思想准备,白酒企业必须研究如何适应市场和消费者的变化,这样才能找准调整的方向。
第四,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,白酒行业处在一个筑底期,行业的整体格局已经出现,但是行业内部结构在深度重构,这应该和工业生产系统、经销商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关系。现在国内啤酒五大生产巨头占了啤酒总销量的76%,但是白酒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的商业模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,不过从现在开始,白酒行业要开始洗牌了,产业集团在不同创新模式的驱动下,会出现以不同主线为纽带的产业集团,高端一线品牌如茅台、五粮液,通过这两年的调整已经稳定见底了,次高端以下的产品竞争仍将继续,它们之间的竞争将会促使白酒产业结构发生变化。
在十三五期间,整个行业应该有以下几个趋势:首先,中国经济在一段时间内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,根据专家分析,十三五期间中国的GDP仍有6%左右的增长。随着中国政府社会综合治理的改进,法治效率的提高,长远的GDP增长是可以期待的,这是社会的一个大环境,有利于酒类企业的增长。其次,未来行业的竞争强度会不断提升。再次,企业的兼并重组将会在一定规模下展开,过去行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兼并,但是那些往往是业外资本,现在业内强势品牌的兼并重组已经开始显现,并且会越来越猛烈=最后,智能化的互联网将助推酒行业的转型,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,所以应该在这方面做好工作。
在这样的条件下,酒行业的出路在于创新驱动。中国的白酒和世界酒业也是一样的,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属性,我们的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沉淀要结合到品牌之中,沉淀到日常大众的产品消费里面去,所以我们要研究新时期的文化创新,研究酒类产品社会存在价值和我们的社会环境、人文环境,甚至资源消耗等这些产业背景,完成行业的转型和升级。